摄像头模组光学镜头行业发展历程
摄像头模组光学镜头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初步兴起、成长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初步兴起阶段(十八世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8 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乌拉斯顿发明了新月形镜头,其结构较为简单,仅有一片凹面朝前的新月型凸透镜片,最大相对孔径仅为f/16,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摄影镜头。1950 年期间,美国弗兰克拜克博士研发出照相机的变焦镜头,其焦距段为 36mm-82mm,是全球第一款用于照相机的变焦镜头。1960 年,日本尼康公司在镜头内采用了非球面镜片,使得镜片数量减少,以达到更好的光学质量。1970 年,日本宾得公司研发出 SMC 多层镀膜技术,使得每片镜片表面的反射率减低至只有 0.2%,从而消除摄像机的炫光和鬼影并提高相片色彩还原度和亮度。十九世纪中叶,工业发达的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率先开展了镜头研发制造,诞生了莱卡和卡尔蔡司等光学元组件巨头。
成长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二十世纪 90 年代始,佳能研发出世界第一款带有IS 防抖功能的内对焦 35mm 相机镜头,日本光学镜头行业不断发展,尼康、腾龙等企业纷纷加入到光学镜头产业,研发出各家的光学防抖技术。伴随着以胶片相机为载体的机械成像系统的兴起,凭借在机械和光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巨大的下游市场需求与中国国内通讯网络及互联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光学企业逐渐崛起,主要代表包括舜宇光学、联合光电等厂商。该类企业通过在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不断优化成像镜头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成为全球光学镜头产业重要参与者,带动了中国光学镜头进程加速发展。但在电子存储介质为主的消费电子产品背景下,中国国内本土光学镜头企业与日本企业技术存在明显差距,并形成了以为国外厂商代工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
快速发展阶段(二十一世纪至今):得益于日本光学镜头制造工业的成熟和下游应用产品的渗透率提高,光学镜头产品的制造成本逐步降低,日本的光学产业也逐步转移到邻近国家,如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这些地区逐步诞生台湾大力光、亚洲光学等技术先进的企业,光学元器件生产规模日益增长。为满足中国光学镜头市场的需求,中国本土的光学镜头企业逐渐向安防监控市场、无人机、机器人、视觉设备、手机市场等下游应用领域拓展,不断在产品生产工艺改良和研发设计方面改进。自此之后,中国光学镜头的产品逐步出现在中低端的设备上,逐步打破了日本、德国的光学镜头技术垄断,迎来发展良机。随着光学镜头的普及,各大摄像头模组厂家亦是争相使用国内光学镜头厂商研发出来的镜头,特别在深圳地区,高效率,快节奏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电子市场的全链条,无缝对接日渐也成为一种优势。相信国内光学镜头的日渐崛起,定会为中国的电子市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深圳市佳度科技有限公司在定制化项目上,也采用了国内光学镜头,比如说联合光学,特莱斯镜头等。